[泰安晨报专访]王德海 生命谱写华章
- 2009-06-03 13:02:00
- 魏宁 原创
- 6743
是书又像画,是画又非画,书中有画,画中有书,这就是退休教师王德海创作的“竹骨文”留给人们的印象。2007年9月,国家民委访问台湾时,王德海的作品被作为礼物送给了中国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2009年3月,他的竹骨文作品被故宫博物院收藏,这也是迄今为止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少数在世书画家作品之一。可是谁又知道这些都是王德海身患癌症后潜心研究的结晶,是他用自己的生命谱写的华章。
替父亲压纸时爱上了书法
受父亲的熏陶,王德海年幼时便喜欢上了写毛笔字。小时候,每逢春节,爱好书法的父亲总是应家乡道朗镇鱼池村街坊四邻的请求,为大家书写春联,王德海就站在父亲的书案旁为父亲研墨、压纸。每当看着父亲的双手在纸上飞龙走凤,一幅幅漂亮的“图案”魔术般地显现出来时,王德海的心中便充满了羡慕之情。6岁那年春节,正在写春联的父亲看着站在一旁直直地瞪着自己手中笔的王德海,突然说道:“你也快上学了,该学学写毛笔字了”,听了父亲的话,幼小的王德海顿时陷入了狂喜之中,“你刚学,咱就不拿给人家贴了,不管你写成什么样,咱家自己贴!”虽然还没上学,在父亲的指导下字写得歪歪扭扭,但父亲还是履行诺言,把王德海写的对联贴上了墙。看着自己不成形的处女作,王德海心里美滋滋的,终于能像父亲一样给家里写春联了!
王德海上初中的时候正好赶上文化大革命,对别的孩子来说也许意味着不能正常上课学习,是种不幸,但对王德海练毛笔字来说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文革中漫天的标语和大字报是一大特色,但一般人很难将自己的“作品”贴上墙头,因为不仅要比谁的大字报更“精彩”,字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大字报在周围人中的影响力。于是学过书法的王德海便成了周围人的“笔杆子”,不停地给人写标语、大字报。用王德海自己的话说,十年文革他自己也不知道写多少条标语,抄了多少份大字报,但自己的字却在日复一日地磨练中为日后的创作打了下了坚实的基础。
卖字谋生 以笔养家
随着王德海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孩子,他对书法的热爱和研习没有一天的间断。进入80年代,孩子们都到了上学的年龄,王德海作为一个民办教师,工资不高,家里的经济压力一下子大了起来,操持家务的妻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禁向王德海发起了牢骚:“你一天到晚就知道写啊写,孩子的学费怎么办你也不急,你说你写字能写出钱来吗?”王德海写字纯粹出于对书法的爱好,但看到妻子的为难和孩子渴望上学的眼神,他也不禁心酸起来。在妻子的一再劝说和自己的反复挣扎下,老王终于下定了决心:豁出去了,卖字!“我心里虽然下定了决心,可怎么也算个文人,这点面子还是过不去,去大街上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卖字,我还是犹豫了半天。我记得第一天上街去卖对联,我又犹豫了,最后还是妻子和孩子硬把我推出了家门。”从那一刻起,王德海走上了写对联、卖对联的谋生之路,此后的老王走遍了西起肥城、东到粥店的村庄、集市。他说为了能多挣点钱,自己使出了全身的力量,那时写字的墨汁都是成箱地往回扛,纸都是成车地往回拉,拉回来还得自己动手一张张地裁出来。卖对联基本都是在春节前的一周进行,所以他平时就得先把所有的对联都写好,于是他开始不停地写,由于白天还得上班,所以只好利用晚上的一点时间写,“那时候整夜整夜地写对联,白天上班够累了,回来还得写字,所以经常写着写着就睡着了,直到孩子过来说爸爸你怎么睡着了,我才醒过来接着写。”久而久之老王写得手上起了一层老茧,但为家撑起了一片天。他说,最多的时候春节前一周卖了16000多幅对联,赚了6000多块钱,就是靠这些钱,他能够供孩子读书、给老人看病、吃药和支付全家人的生活费。后来因为长时间积劳成疾病倒了,王德海说,这十年写对联的生涯为他后来成功创作“竹骨文”立了大功。
身患绝症却带来生命转机
生活的贫困和没命的打拼让王德海的身体垮了下来,2005年11月份,他因为低血钾下肢麻痹住进了医院,一检查,不但查出了脑梗塞,更是带给他一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他得了肺癌!这个消息几乎是等于死神发来的邀请信,老王也想到了死,“我觉得自己活不了几天了,我怕死,可我想不能就这么死了啊,写了一辈子字了,总得留下点什么吧。”他开始写诗,没想到竟写出几本诗集。可现实还是那么残酷,手术和一次又一次的化疗让他掉光了头发,恶心吐得昏天黑地,其中痛苦他人根本无法体会。和老王一个病室的病友一个个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看上去死神马上就要向他招手了,但他硬是拒绝了!
“现在想想,得癌症后保持良好的心态才是治病最关键的地方,怎么才能不让病魔打扰你的好心情才是自救的根本。”王德海就是这样一个人,在病中,当医生的女儿跟他说起身边的人一个个离开的事,心里似有无尽的担心,但老王却打趣女儿:你是不是在想为什么就我还不咽气啊!就是凭着这样的胸怀和气量,王德海终于挺下来了,并因祸得福般地展开了自己人生的另一幅画卷。
为了养病,王德海出院后在泰山脚下的泰前社区租了间小小的民房,用来休息、读书。搬到泰前后,老王经常到附近的书画文化广场遛弯,看看书画、奇石,时间长了他又想起了自己的老本行:卖字,既然现在有的是时间,为什么不就在这里卖,还能和大家切磋一下。没想到这一卖却大受欢迎,老王说多亏了自己写了10年的大字报,又卖了10年的对联,这些功底为自己的创作带来的养料真是一生享用不尽。自己的字受欢迎还有一个关键性的原因:在王德海生病期间,自己创作的“竹骨文”诞生了!
王德海说,自己创作“竹骨文”也有病的功劳,正是因为自己的病休,才能有时间安静地进行思考、创作。就像大多数中国传统文人一样,老王也喜欢竹子,但前人爱竹多是画竹,还没有人写过竹,何不尝试一下哪?一开始他只是在传统的书法的基础上进行断节,可往墙上一挂自己却非常不满意,就再开始思考怎么把竹子的神韵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后来老王发现甲骨文和篆书非常适合写“竹骨文”,于是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组成的“竹骨文”书法在2006年正式有了雏形。
“竹骨文”甫一露面,便在周围引起了轰动,喜欢的人争相购买,2006年6月,一名日本游客以6万元的高价买走了他一幅四尺的作品。自己的作品终于得到了人们的承认,王德海更加坚定了继续研究、发展“竹骨文”的决心。
从绝症患者到故宫收藏书法家
王德海说,书画创作对自己的病愈功不可没,在自己身患癌症的那些黑暗日子里,写字、作画成了他最大的精神寄托。“经常有人来要我的字画,我想既然答应了人家,就得让人家满意,再说很多人求字都是有用处的,咱不能耽误人家的事,于是我就打起精神认认真真地‘完成任务’。”逐渐地,随着他把更多的思考和精力放在写字、画画上,心情自然也超脱了不少,病就逐渐好了起来,“今年2月份,我又去医院复查了一次,医生说我已经完全康复,看来大家都来求字、求画真成了我继续生活下去的动力了。”
2007年国家民委和中央民族歌舞团访问台湾,在全国征集要送给中国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的书画作品,有熟识的人把王德海的“竹骨文”推荐了上去。这时正是2007年7月份,两幅由国内著名书法家创作的作品已经被确定为送给连战。但参加评选的专家在看过了王德海的作品后,专门邀请了这两位书法家前去商量,结果两位书法家主动提出要将机会让给王德海,“咱也没想到啊,人家都是国内知名的书法家,后来听说人家是看到我写的竹骨文非常有特色,作为书法界的创新很有代表性才主动退出的”,这才有了连战站在王德海的“竹骨文”作品《望月》后拍的那张照片。
此后,王德海的“竹骨文”写出了名堂,很多人慕名前来要求他写一幅和送给连战的那幅一模一样的作品,但被他拒绝了,他说一是创作“竹骨文”是件非常费精力的事,必须在心平气和的条件下,在安静的环境中潜心创作,不是一日之功,再有就是这么做不太符合规矩。
2008年3月14日,王德海的《书体“竹骨文”》被国家版权局登记著作权。2008年12月3日,故宫博物院科技部主任曹静楼来泰安收集王德海的作品进行收藏,这在常理来说是不会发生的,因为故宫博物院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一般不收藏在世书画家的作品,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更是对王德海“竹骨文”的最大肯定。他用“竹骨文”精心书写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给了故宫,现在这幅作品被登记为“2008-F-09945“收藏在故宫博物院。
从那个看父亲写春联的农村小子到街头卖字养家糊口的落魄青年,再到不畏病魔创作“竹骨文”的书法家,再到作品被故宫博物院收藏,王德海走过了一条充满坎坷和传奇的人生之路,如今可谓功成名就,但老王说书法创作本来就应该是有所发展,不断升华的过程,自己的“竹骨文”还没到一字不可改的地步,自己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对“竹骨文”的改进,下次再去看他的作品的话,有些字可能就不是这个模样了。
电话: | 15269241936 |
---|---|
微信: | dehaishuhua |
地址: | 青岛开发区青铁大厦18层 |